首先我看到這本書的第一印象是,天啊!這麼多人推薦。應該是我看過的書裡面算多的吧。
再來就是很反感的序寫了那麼多,我不是很喜歡看人家寫一大堆序文,會讓我對這本書有先入為主的觀念。
這次的讀書心得我試著以章節的方式編寫。
畢竟這本書說的故事可以套用自己成長的背景,所以滿多感觸的。
第一章:給我一些真相
許多老師在管理秩序上,常常用了治標不治本的方法,可能利用一些處罰,威嚇的手段,使學生害怕而遵守秩序。現在的基礎教育不也是這樣?以前有體罰的年代,就是打!學生怕的是被那個老師處罰,而不是發自內心的守秩序,可能換個老師上課,情況又是一團亂了。「隨時為孩子們挺起可靠的肩膀,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。
我們不需要對孩子們長篇大論地談我們多有擔當,而是要讓他們自己把信任放在我們的肩上。」「老師可以嚴格,但不公平的老師會被學生看不起」「孩子們一直看著你,他們以你為榜樣。你要他們做到的事情,自己要先做到。」
我覺得這些話很有道理,這讓我想起之前去幸福國小做志工的經驗,進了電腦教室,老師正在教PPT,但是台下小朋友卻一團亂,老師極盡能事的罵呀,還是控制不了場面。後來老師有事出去,委託我幫忙看一下,我發現大家都在打電動,但是也有很認真學習的小朋友,有的小朋友很聰明一下就學會,所以開始打電動,有的則是放棄練習因為根本不懂。於是我主動下去詢問,我先是融入他們電動,跟他們說怎麼玩會比較厲害,拉進跟他們的距離,我覺得這招非常有效,然後告訴他們如果練習完再打電動,我就不會管他們,他們也就很乖的去做練習了。
我不是吹噓我多厲害之類的,但至少在那一小時,我覺得小朋友們有學到那堂課該學的進度,而不是聽老師罵了一節課,然後電動打一節課。
第二章:尋找第六階段
第一階段:我不想惹麻煩
第二階段:我想要獎賞
第三階段:我想取悅某人
第四階段:我要遵守規則
第五階段:我能體貼別人
第六階段: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
我覺得讓學生達到前四階段是很容易的,有很多手段可以完成。但是第五階段卻難度異常困難,我覺得很多時候是家庭教育造成的,也許是種習慣。就像有的家長就會說:「什麼什麼很貴,不要隨便借別人,到時候弄不見」從小被灌輸這種觀念,能體貼別人的時候,相對會比較少。像我我就有另一個經驗,在大一還大二時候,我們在等前一個班級的教室下課,恰巧他們在考試,而我們班卻在教室外大聲喧嘩,我糾正其中一個同學,跟他說小聲點人家在考試,他竟然回我:「關我屁事」「不然你想怎樣!」然後作勢要打我。我只能說品格教育失敗,成績再好又怎樣。
至於第六階段,我覺得是滿衝突的,每個人起初都會有原則,但是遇到現實的情況往往又是一回事了,小時候還教導我們男兒膝下有黃金,而又要舉胯下之辱之類的故事,然後再用大丈夫能屈能伸來自圓其說,中國人呀......唱高調的古人真不少。
第三章:培養終生閱讀的孩子
文中有講到「孩子們需要大人經常陪他們一起讀書、討論。我們必須以身作則,當個好榜樣」
我很慶幸,在我小學和高中時期能遇到這樣的老師,小學時候,老師有發起班上圖書館的活動,鼓勵我們帶書去分享,也會不定期讓我們閱讀一些文章,高中時候國文老師也是開立書單,但是不強迫我們閱讀特定的幾本,然後會就書上想表達的意義與大家分享。我覺得也許是小學建立的習慣,所以我在小學國中時候還滿愛買書來看的,同學間看的是漫畫,我卻是自己買了很多歷史人物的書來看,到了年紀稍長對科學漸感興趣就喜歡看科普之類的書籍。如果沒有這些老師,我可能也是厭倦閱讀的孩子吧。還有我聯想到之前李家同教授說上ptt的都是白痴這件事,其實我覺得他只是想表達多閱讀的好處而不是整天漫無目的的上網,只是表達的方式不恰當,所以被很多人反感。
第四章:寫作
雷夫會分享好文章,這點我高中老師也有這樣做,他也會鼓勵我們作文就在課堂上完成,不會可以發問。然後文章批改完後,他會朗誦寫的好的同學的作品,或是直接影印發給大家欣賞。至少在我印象中,作文課不是那麼乏味,讓我們有系統的建立寫作的要領。
第五章:加加看
「我以前數學很好,真的!」這句話感觸良多呀,進入中學後,由於是就讀私立中學,在學校要求升學率的最高指導原則下,一學期的進度要是公立中學一整學年的進度,所以在基礎都沒打穩的情況下,要你蓋大樓,所以我中學時還滿慘的。到了高中,在班導是數學老師耐心的指導下,了解做數學要先熟定義,在做練習題,然後放學又自願留下來陪不會的同學練習,我的數學才比較好轉。至於瑪西 庫克數字磚遊戲雖然沒玩過,但是我在某遊戲的小游戲中玩過類似的,老實講滿好玩的,可以訓練靈活度。
第六章:我們不會被騙第二次
在討論到書要怎麼讀這部分,「怎麼讀比讀多少更重要」,我還滿贊成這個觀念,就我而言我也是一熬夜做事效率就不好,念書念不了的類型。當然不是每個人都一樣,讀書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,像我如果要念書都會選擇早上4、5點爬起床念書,這時候我的腦袋最清醒,還有就是吃飯前或是吃飯後隔一段時間,因為吃飽會有想昏睡的感覺,思慮不清楚。有時候學習考試技巧也很重要,畢竟有時候得通過某些測驗。
「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質」,我覺得這句話應該擺在什麼忠孝仁愛信義和平,或是其他阿里不達口號的前面。這才是最難教導的,不然白目國中生現在都變白目大學生了,不然就越來越多像中指蕭那種人,然後父母親也是一個樣,根本從家庭教育開始就失敗。
第七章:世界真美好
在我中學時期,也常常發生歷史課或是其他學科被借調去上數學課、國文課之類的情形,更別說美術課和音樂課了,就算上了歷史地理課,往往也只是為了背而背,然後考完就忘了。但是好處是歷史課偶爾也有令人感興趣的時候,就像文中舉的例子,老師會放記錄片,這有助於我們了解課本上談到的枯燥文字。而教地理也不能只是日本在東亞,中國的東方這樣解釋,高中時期比較好的老師上課,一定搭配一張世界地圖,然後整合性的解釋。雷夫老師的作法就更高明了,如果接受那樣教學說不定我後來就念文組了。
第八章:火箭人
我也認同學自然就要親手去做實驗,但是就我經驗而言,進了實驗室,老師怕學生意外,往往只講解正確的作法,你只要按照書上及老師的配方,實驗就完成了,然後就什麼都沒了,沒有太多的驚奇,畢竟這些課本都有,平常的實驗室也不開放。我覺得以怕學生受傷為前題是很好,但讓我覺得少了某種實驗精神。文中最後一段喜歡做實驗的學生被嘲笑,而他們卻是心想「喂,渾球,何必這麼大驚小怪?過不了幾年,你們就會給咱們幹活了!」我覺得這句話很有趣,可以給現在領22K的人思考一下。
第九章:藝術愛好者
我覺得在中學以前,孩子是多少對美術、音樂方面很感興趣的,但是不是每個人有機會能繼續培養,一方面是家庭不允許,一方面是升了國中後,課業加重,課後補習,漸漸就沒培養下一個畢卡索或是貝多芬的機會。現在的家長則是要小朋友學很多才藝,但是似乎專精的很少,對小朋友而言,不過是課後要去另一種非升學補習班而已。就我觀察到的現象,不管是從事美術或是音樂的人,往往會被嘲笑沒出息,有的能堅持自己的信念 ─ 用梭羅來說,就是忠於另一種鼓聲,大步向前;有的則是被現實打敗。或許可以思考一下,黑人的爵士藍調音樂,為什麼可以那麼勾人心弦,區區只是一位街頭藝人,而我們演奏出的感覺似乎還差了一截。
私心的放上一段影片,就我之前遇過的黑人學生,即興演奏真的就是這樣了
第十章:教練讓我參加
老實說我很羨慕,第56號教室的學生,能有如此系統的學習體育。以前上體育課,老師不是隨便講解一下羽球、排球,然後就放我們去打籃球,比賽時大家也把輸贏看很重,在場上表現的永遠是那幾個體育較好的同學,你球技不好,大家也不喜歡跟你一起打球,所以我才變成比較喜歡桌球吧我想。
第十一章:經濟學的天空
我覺得看到這章,是讓我最驚豔的,因為我沒看過有老師有這種做法,更別說用賺來的錢去買前幾排的位置。這不僅學習理財的觀念,更早一步學習了開源節流,而不是一味的享樂花錢。
我很慶幸 在我的成長中有很多雷夫老師的幫助
起碼我自認為人品端正,也因為這些老師的教導,讓我養成了閱讀以及其他廣泛的興趣
我覺得這本書更適合給菜鳥老師參考,可能比什麼教師手冊來的有用了。
後記:原諒我後面還沒看完 看完再一起補上.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