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一週,我將這本書看完了,看了之後,我從裡面得知美國的學生教育環境,以及雷夫老師的許多好的思想觀念。
長時間以來,幾乎是從我出生開始,所處的世界便已經是一個西化的世界,身邊所能看見的事物,近乎百分之七十是由西方人發明的;例如電視、電話、電燈、冰箱……等等,而且,連學校的教育制度也西化了。因此我從小時候開始,便一直對西方有著一種「文明非常進步,思想非常先進」的感覺,而且常常聽說西方人「只重實效,不重外表」;但是,在看過雷夫老師敘述美國(二十世紀的強國)的教育體制與環境之後,才知道,原來連西方世界也是像中國在宋朝(十世紀到十三世紀)的時候一樣,非常地偏重考試與成績,而且還有那麼多老師只重視主科、漠視體育與藝術活動。
看完這本書之後,我不斷回憶自己從小學到現在,每一個階段的老師帶課帶班的方式與觀念,將他們與雷夫老師相比,感覺從雷夫老師身上學到非常多的事物。
記得在小學的時候,許多科目都是由導師授課,我的小學導師,都注重我們的每一個科目,除了國語、數學之外,我們也上體育、美術、音樂;那段時間之中,感覺相當快樂,壓力也適中,無過與不及。
但是在我到了國中之後,便有一些老師,常常為了「補充主科的課程」,而「借用非主科的課」,然而「名為借用」,實際上卻是「有借無還」;甚至有的時候,一整天已經上過三堂英語課,但是下午還要再上一堂(如此即一天上了四堂),我與身邊的眾多同學都感到精神疲乏煩躁,不想再上課,但是哪裡有抗議的餘地?還是得上!
甚至更加令人感到壓迫且痛苦的是,有的老師甚至會要求全班學生連週六、日的國定假日都要到校,老師對於全班的各個科目,另外找許多版本的自修書籍進行測驗;雖然老師有說可以請家長寫紙條通知孩子可以不用留校,但是大部分的家長仍然會讓學生留校。我們大多數人,對此舉的感覺是:原本已經經過五天修課的疲累精神,原本還要應付功課,已無更多時間可以休息,但卻還要到校!
到校修課的情況,不一定會好,往往在下午的時間,累得無法繼續上課,想睡覺的強烈感覺讓我們不斷打盹,再也無法看書,也無法讓我們繼續思考、集中精神,此時老師便會生氣、說教;然而更令人我們憤怒與諷刺的是,竟然有其他老師稱讚這樣的老師「很認真」、「連假日都願意犧牲」!我現在想起,真感到莫名的荒唐與憤恨!這樣的老師,根本沒有經過學生同意而擅自決定留校,而且態度強硬!甚至剝奪我們的體育與藝術活動、休閒與休息時間,讓我們不能夠學習主科之外的知識,增廣見聞;我們甚至連因留校太久,累得想要睡個午覺,都會換來一陣痛罵,而且還隨便動用我們的體育或藝術課程!真不知道究竟是「誰犧牲了誰」!這樣的老師,不可能教得出真正好的學生。
幸好到了國三,我們換了一位導師,這樣的情況,便比較沒有了;她不常借用非主科的課,即使借用,也會道歉。但是,即使到了高中,仍然有的老師如此認為並向我們宣稱:「主科才重要,非主科的不必重視。」然而看看現今世界的潮流,強調每位學生都必須在各方面有一定的素養,那位老師又真的是對的嗎?
以前的我,雖然並不覺得「非主科完全不重要」,但是觀念多少被影響,些許的認為「我只要讀好主科便可」;然而上了大學以後,我看到了在大學之中,可以修習的課程,其領域與範圍是多麼的寬廣!而且一整座校園,有著各科各系,不一樣的學生。一剎那,在我心靈中原本沈睡著的好奇心與好學心,瞬間甦醒!我決定,我要好好改變自己的思想,並且讓自己博學多識,成為真正有學識的學生!
我曾經上網查過,所謂的「考試」,最早發明與舉辦的,應當就是中國的「科舉」;這個制度深遠的影響了其他亞洲國家甚至是全世界,西方人在遊歷中國之後,也將此制度納為國家制度,甚至有人認為這是「中國的第五大發明」。考試,確實有著很大的優點,在於它公平。它使得人人有機會可以擔任一個機關的職位—只要他的能力足夠,甚至連 國父孫中山先生,都將它設為國家五權的其中之一;然而過度重視考試,並不是一件好事(註一)。
我曾經修習過本校王傳燾老師的「華人歷史與文化」課程,課中老師曾帶我們探討科舉制度的影響。
其中負面的部分,就是它造成宋朝的「文弱之習」,社會普遍有著「重文輕武」的風氣,甚至連皇帝都認為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;這樣的觀念,導致宋朝國力積弱不振、長年被外族侵擾,甚至兩度皇帝被綁架,直到最後被蒙古滅亡,在中國建立了元朝。明朝的李時珍,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醫學家,他本欲讓自己的兒子李建元繼承他的醫業,但是李建元卻欲參加科舉,而不承父業。到了清朝後期的時候,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滅亡的危險,原本清朝政府欲開辦海洋學堂招收學生,振國圖強,然而由於科舉制度在中國已深入民心,竟使得學堂在第一學期時,招收不到半個學生。更令中國人激動憤慨的是,在西元一九三六年時,中國代表團參加了德國柏林的奧運;當時在所有比賽項目中,除了有一人進入複賽,其餘全在初賽時即遭淘汰!中國代表團在回國經過新加坡時,竟看見外國記者報導嘲諷中國人為「東亞病夫」!(註二)
雖然,中國經過了近一個世紀的改革,科舉制度也早就廢除,但是現今的漢字文化圈(如中國、日本、韓國或東南亞一些國家)之中,仍然相當注重考試與成績;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,許許多多的老師或學生,觀念也都認為「主科才重要」。
雷夫老師便和他們不同,他是一位有著自己的思想的老師。他注重學生的各個方面,而且願意付出愛心、耐心培育學生;他不會只重視學生們的特定科目(尤其是主科),而是嘗試教育出世人們所謂的「通才」。在他的愛心之下,每一位學生變得既傑出,又有品格!既會作文、算數,又會運動、音樂,都是文武雙全、術德兼修的好學生!所謂「君子不器」,一位真正有知識、學識素養的人,不會只有一、兩樣特定的知識或技能而已的。
我在上了大學之後,也常常思考著:「如果我只會讀書,有什麼意義?」「我是否可以更加的充實自己,讓自己變得更博學?」於是,我思考出「我是為了充實自己而讀書的!」「如果我願意努力上進並敞開心胸,我可以學習的事物是多采多姿的!」於是,我放開心胸去修習許多課程,感到非常快樂,也在許多科目取得很好的成績!
一個學生,如果只是為了考試而讀書,相信必定不會擁有學習的快樂。雷夫老師說:「學習是為了自己,不是為別人。」「學習之後所得到的獎賞,就是知識本身。」荀子(註三)也說:「君子之學也,以美其身;小人之學也,以為禽犢。」(君子的學習,是為了美化自身;小人的學習,是為了炫耀表現。)相信倘若讀書只為了考試,那麼勢必無法真正學習到什麼,也無法改變自身,使自己博學多才。
我在銘傳的五年當中,藉由改變自己的思想,以及修習各種不同的科目,學習到許多精彩且寶貴的知識與常識;而我在後幾年時,看見學校逐漸改變學生的畢業門檻,不再只是以學分數為準,而要求學生在各方面都要修習,感覺到很開心。相信我們的系、學校,甚至整個臺灣,能夠在未來不斷的進步、成長;也希望更多人在讀了這本書之後,可以向雷夫老師學習、效法,使自己能夠變得更愛好學習、才多識廣!
註釋
一、關於科舉制度:連結。
二、關於外國人嘲諷中國人為「東亞病夫」:連結。
三、荀子,與孟子同為儒家學派的宗師,但主張「人性本惡」,因而在中國歷史上較少人討論,人物詳細資料;此處引用自他的著作:勸學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